首页

国内女王sm

时间:2025-05-23 10:24:57 作者:现场画面!贵州大方县山体滑坡 各救援力量驰援 浏览量:77421

  探索浩瀚宇宙 建设航天强国(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本报记者 刘诗瑶

  新时代新征程,仰望苍穹,中国人自己的“太空之家”熠熠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航天人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作为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中国空间站重量达到百吨级、工作生活空间超过100立方米、综合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太空中最闪亮的星”,充分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智慧、中国志气、中国实力。

  太空“筑巢”——

  从“小一室”到“大三居”

  “每前进的一小步,都是梦想的一大步,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2022年9月2日,当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刘洋完成首次出舱时,不禁如此感叹。

  2012年,刘洋搭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首次飞天,离开“天宫一号”时许下愿望:“我一定会再回来。”时隔10年,刘洋实现了再次“飞天”的梦想。这次“入住”,她的感受大不相同。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刘洋和队友们共同迎接了问天舱和梦天舱两座实验舱的到来。当三舱相拥于苍穹,“T”字基本构型稳稳飞行在太空,中国空间站巧夺天工的设计令人惊叹。

  科研人员这么比喻:“如果神舟飞船是一辆轿车,那么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就相当于是一室一厅的房子,中国空间站则像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无论是首次出征还是多次“飞天”的航天员,都对中国空间站赞不绝口。

  航天员聂海胜执行过3次飞行任务,每次都有新的感触和体会,中国空间站给他最直观的感受是:“舒适度不断提升,可靠性越来越高,活动空间变大了,太空食品也越来越丰富。”

  “进入空间站后,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非常大,很有纵深感;第二个感受是睡眠区很安静,噪声很小;第三个感受,这是个‘景观房’。休息时我都会迫不及待拿起手机,拍一拍窗外的动人景象;最重要的感受是,这里是我们国家的空间科学实验平台,实验机会难得,操作体验珍贵,让我十分自豪……”航天员汤洪波说。

  从“小一室”到“大三居”,中国空间站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智造”。

  “跟在别人后面把所有程序都走一遍,那样我们就永远落在后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曾如此形容。

  中国载人航天起步就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国际航天关键难题;自主研制满足空间站任务需求兼具中国特色的空间站机械臂系统;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从2021年4月底天和核心舱发射开始,仅用不到20个月时间,我国就完成了空间站全面建造,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组装建造最快纪录,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巡天,中国载人航天用30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秉持规模适度、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理念,通过中国空间站的设计研制,中国航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标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自信与自豪。

  制度优势——

  数十万名科研人员托举起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

  范高洁每次抬头望天,就会想起中国空间站,心头涌起一股暖意,也有许多牵挂。她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一名科研人员,所在团队相当于“太空之家”的“大管家”,为空间站的稳定运行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组合体姿态是否正常、舱内温湿度是否适宜、各系统功能是否正常运行、太空授课信号流不流畅、航天员出舱安不安全……从空间站建造至今,范高洁和同事轮流24小时值守,密切关注着空间站组合体在太空中的“一举一动”。

  每逢火箭发射,徐立平是最牵挂航天员的人之一。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参与了保障航天员出征太空时逃逸塔发动机的药面整形工作。精细操作、日复一日,徐立平带领团队与危险性极高的固体推进剂打交道,对逃逸塔发动机的燃料面进行修整。磨刀、铲药、雕刻……他们自主设计制作专用手工整形刀具,始终保持着合格率100%和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

  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科研单位、数十万名科研人员通力协作,托举起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各战线广大航天人相互支撑、团结奋斗、不甘人后、自立自强的精神,透着新时代的中国志气。

  “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在我国航天史上,曾有着“万人会战造神舟”的传奇故事。在空间站建造过程中,“西安和上海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翼电池片、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电池、四川的元器件……前一天还在工厂里,第二天就能‘飞’到北京的总装车间。”有专家这样形容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把每个人的岗位工作做好了,拼起来就是中国航天,就是伟大祖国”,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的这句话,始终是年轻航天人的座右铭。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航天精神赓续传承,发扬光大。

  成果转化——

  空间应用成果4000余项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2016年,神舟十一号任务开展,我国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航天员景海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时我和陈冬兄弟都非常高兴,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地面工作人员。我们拍了很多照片,还跟生菜芽合影留念。”

  过了6年,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中秋,吃上了自己培育的新鲜生菜。航天员蔡旭哲评价:“口感很好。”

  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这是中国太空之家的初心使命。在这个国家空间科学实验室内,一项项空间科学实验有序开展,越来越多的应用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

  小小水稻太空“转一圈”有望实现优质增产,太空黄瓜、太空番茄等蔬菜备受好评,航天育种助力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围绕航天员在轨生活研发的骨丢失对抗仪等可应用于防止退行性骨质疏松、肌肉萎缩……截至2023年8月,中国空间站安排在轨实施了100多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我国空间应用成果4000余项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在强大的航天技术支撑下,空间站里的“天宫课堂”越发精彩。授课空间从天宫实验室、空间站核心舱拓展到空间站问天舱、梦天舱,更加宽敞明亮;授课信号更加流畅,数倍于5G网速的“太空宽带”支持天地师生对话;授课方式新颖超前,航天员戴上混合现实眼镜,演示植物样品的采集操作……“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让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心里生根发芽,诠释中国人逐梦太空的深刻意义。

  以地球摇篮为起点,中国航天人在浩瀚宇宙不断书写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壮丽篇章。“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中国航天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太空探索范围更深更广。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自立自强、勇毅前行,中国航天事业将不断创造新辉煌,中国人的飞天脚步会迈得更稳更远。(人民日报) 【编辑:李岩】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4月制造业PMI为50.4% 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2023年春节前夕,该校学生胡灵月、宋智孝代表全校学生致信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教授。信中,他们讲述了自己学习汉语的过程,也表达了想到中国读大学的愿望。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集中开园

曹志强自1997至2021年在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任职,离任前是该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石家庄鹿泉:椿香飘四方 “农业+"旅游业态助农增收

习近平强调,中方愿同印尼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做好雅万高铁可持续运营,打造更多合作亮点,让两国合作更好惠及两国人民。明年是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中方愿同印尼共同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促进地区乃至世界发展、繁荣、稳定。

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通过封关预验收

2013年以来,习主席出席或主持历次APEC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倡导亚太伙伴关系、提出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推进亚太自贸区进程……中国方案、中国行动引领亚太合作行稳致远。

团结凝聚力量,奋斗铸就伟业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王庆国表示,本次培训既是该校境外办学建设的内容,也是“中国-老挝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框架下,老挝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项目的一部分。“今年是中老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5周年,我校作为联盟的中方理事长单位,将继续深化与老挝职业教育合作,推进中老职业教育合作步伐。”(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